第三节 语言陷阱 & 第二章小结

第三节 语言陷阱 & 第二章小结

(本节属于:第二章 无法自证的身高——赌赛罗生门

一个出镜十多年,有成千上万张公开照片的人,身高真的很难估算,以至于变成“罗生门”吗?当然不,这是认知缺陷在恶意的舆论传播中被放大所致。对身高的正确估算方法是什么?

首先,学会用精准的语言讨论。在这场身高舆论事件中,辩论时先说头顶,再一眨眼变成发顶,然后在眉顶、头皮、发际线、眉间、额头、额顶等词汇中反复切换,那是无法搞清任何问题的。

1.厘清定义:笔直站立、放松站立;穿皮鞋、球鞋、拖鞋;量发际线、头顶、发顶。其高度差异分别是什么?自测并用笔记下。

2.明确标准:头顶、发顶等受制于发型差异,并不严谨。对合影照片,严格采用同一标准“外眼角高度”进行比对。其余用于参考。

有了严谨的定义和标准,才具备讨论基础。接着,要意识到你存在知识盲点:照片中视觉上的高度差,可简称为“视差”,它并不是真实的高度差异

用照片忽悠身高的原理[53]

恩佐婚纱的摄影师用图简述了原理,从照片中韩寒手臂的摆放方式可知,两人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仰拍而非平视的角度,亦缩小了视差。这是摄影师为让人物显得更亲密所用的拍摄技巧。此外4cm的视差值也是随口捏造的,行文中还有一个小逻辑问题,不再冗述。

这个知识盲点必须“控制信息”后才能利用,所以寻找潘晓婷与韩寒其他角度的合影,即可发现问题;用“模糊标准”方法,发现各种身高分析的逻辑矛盾处,亦可破除。

那正确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呢?比较复杂,仅作简述。

使用射影几何方法分析等高线的示意图[54]

上图是一个基于射影几何的标准模型,通过照片画出参考平面,两个竖直的比对物体,其延伸线汇聚于高度方向上的消失点p(图仅为示意,实际上p往往很远)。再做出水平方向上的消失线l,与br和b的延长线汇聚于q点,这样参考高度的一个端点tr就可以投影到测量对象的方向上,即图中的i点。换句话说,i与b的距离就等于tr与br之间的距离。在射影几何中分析高度,不能像平面几何那样平着画等高线。网上绝大部分分析都犯了这样的错误,包括本章描述事件时所列的不少示意图。

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既然i和b之间的距离已知,t与b的距离就可以通过比例关系求得,其实这还是完全错误的。网上少数正确的透视就犯了这类计算错误。在射影几何中,这个比例并不相等。需要生成一组3×4的投影矩阵,利用参考高度,求出度量因子,再将得到的因子代入投影矩阵求出待测对象的高度。[54][55]

对几个月来大搞伪科学分析的“科普团队”来说,科学是他们的构陷工具与话语权,而不是知识与方法。

通过二维照片求解高度,绝非易事。即便懂正确方法,因分辨率、人物姿态、镜头畸变等产生的计算误差也很显著,何况大部分人根本不可能懂。所以只要有人宣称用该正确方法画线计算,由于知识盲点未除,你依然难以判断对错。那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当然有。

确认自己无力判断照片中处于不同平面的人的高度差之后,就能针对性地避开知识盲点,确立筛选有效材料的标准,将命题纳入你所掌握的知识范围。例如符合以下所有基本原则的材料:

1.肩并肩或手臂紧靠的正面照,避免大角度拍摄或隔人比对。这样两人就确定在同一平面了,还能弱化因距离产生的镜头畸变误差。

2.只取与男性的合影,可排除高跟鞋等干扰。照片至少拍到大腿,通过比对腰部或膝盖高度,确认双方的鞋高与站姿没有大幅差异。

3.比对者的身高有确定数值(经常出镜有公认身高,或当众承诺自己的身高),其身高值要与目标接近,减少比对误差。

上述原则构成了充分必要条件,这是对有效材料的最基本要求。此时依平面几何方法画等高线,比对像素点数目,即可大致计算差值。这些照片信息充分,你能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做出正确论断。而缺失任意一条原则的照片一律无效,如下图所示:

著名的Ames Room,同样身高的人拍出不可思议的高度差异[56]

不在同一平面,人物就能在照片中显高或显矮,电影《指环王》依此原理拍出了甘道夫和小矮人们惊人的身高差异,


通过制造同一平面的错觉拍出巨大的身高差异。*

但这类照片永远不能完全符合上述基本原则,属于无效材料。它们命中了你的知识盲点,而认知上最忌讳的就是在你不懂的领域做判断。

搜集完有效材料后,便可开始考虑证明力差异,提前写下明文规则,避免主观随意性。如合影者身份里,利益密切相关者、粉丝、公众人物,证明力由低到高。再看照片质量,角度差且不露膝盖只露大腿的、露膝盖或角度较好的、两者均满足的,证明力由低到高。将证明力量化为权重,此处笔者将权重粗糙地取为1、3、10,仅为示例。

左图:演员夏雨(左一,176cm)与韩寒(左二)的并肩合影[57]。中图:网民张小耀归来(左三,172cm)与韩寒(左二)的并肩合影[58]。右图:赛车手孙强(右,175cm)与韩寒(左)的并肩合影[59]

以上图为例,三张照片均符合所有原则,属有效材料,但效力有差异:

1.与夏雨的合影。身份是公众人物(权重10),但相片只拍到大腿,仅可模糊看出两人腰部基本等高(见图中横线),角度略差(权重1),总权重可取为10×1=10。请读者自行思考,为何韩寒右侧的吴佩慈(身高170cm)的腰部和头部明显高出一大截?

2.与网民张小耀归来的合影。身份是粉丝,效力低(权重3),但相片角度好,可明显看出两人膝部基本等高(见图中横线,权重10),此时总权重可取为3×10=30。

3.与赛车手孙强的合影。这张正面照非常完美,且拍出了韩寒的拖鞋,因此无需再比对膝盖判定鞋高差异(权重10)。但孙强是韩寒车队的导航员,属于利益密切相关(权重1),因此总权重为1×10=10。

主动搜寻足够有效材料后,作身高点分布图,大部分点必然处于某区间内,区间外是少量瑕疵点(样本身高值有误或未知原因,可去除)。加权平均即可估出身高。当你具备正确思维方式后,除控制信息(例如将瑕疵点搜集在一起灌输给你)外的所有忽悠方法均告失效。

如果你没有精力搜集材料,或担心利益相关者谎报身高造成系统偏差,那仅分析权重高的照片亦能得出结论。如果连这点精力都没有,就相信公众人物的尺量结果。

与各类在照片上画满线条的分析相比,上述方法是否简单易行?这是科学中“技”与“道”的区别——你要掌握的是“道”。

那公众为什么会出现认知差异呢?以下图材料为例:

左图:林志颖(左,172cm)与韩寒在赛车场的并肩合影

右上:头部区域放大 右下:其他角度略差的并肩合影供参考[60]

这组照片属于高权重的有效材料,林志颖是知名公共人物,并肩合影照片角度也正。膝、腰、肩、眼均很清晰,可比对参考(有人疑惑单膝略弯没问题吗?其实有一条腿直立,高度就不变)。本书读者看了上述照片,一定会觉得答案很明显,但深入质疑者们的圈子,你会发现他们的主流观点并非如此,下图是新浪微博上某典型评论:

他的论断居然是“韩()比林(志颖)矮了一大截”。你会疑惑,莫非他眼神有问题?其实他眼神真的没问题,这是传播的魔力。请看左下图,这批人所能接触到的材料是这样的:

信任什么样的信息源,判断材料的能力,这两者决定了你的结论[60]

它们是核心的恶意质疑者,从原始材料中精心选择的无效材料,在封闭圈子里传播,屏蔽有效材料(如右下图),再由所谓“科普人士”们相互佐证。使用控制信息手法,瞄准终端受众的知识盲点,欺负他们不懂基本的透视原理。

无效材料可以无限制造。只要人物间有距离,不在同一平面,变换角度即可产生视觉差异,这样的照片可轻易找出几百张。集中灌输,缺乏认知能力的人会感到眼花缭乱:怎么韩寒一会儿高一会儿矮?实在搞不懂,干脆谁照片多就信谁吧。而对被话语权的人群来说,世界更简单,每张照片都矮,身边每个“专家”分析结果都是164cm,再配合各种恶意描述,如称林志颖“高帅富”,韩寒则为“矮矬穷”。韩寒是全国冠军,队服上赞助商广告多,可蔑称“狗撒尿的电线杆子”。圈子里的人们互相吹来捧去,贬低对手,旁观者看他们很蠢,但他们却觉得自己明察秋毫,飘飘然,沉醉于智商爆棚的愉悦感中——点进上图微博中的评论,你会发现每个被骗的人在下结论时都很开心,以为自己聪明极了。这就是“被话语权”的典型特征。

使用大量无效材料,如有角度的照片、与高个子们的合影、与穿高跟鞋的女人的合影等,对受众进行高强度灌输后,即可令对方产生先入为主的不良印象,接下来只要对付漏网的有效材料即可。此时常用的方法是语言陷阱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十四:语言陷阱

语言没有成本,却有魔力,它能误导、干扰人们的思维。对网络传播不了解的人,很容易被信口开河的文章所打动。怎样离开由这些浩如烟海的文字组成的迷宫呢?

1.摈弃无成本的、富含主观性的材料。

在谈论身高时,合影者拿出照片证据,承诺自己的准确身高或测量结果,这叫“背书”。他们为此支付自身信誉作抵押。若在公共平台上谎报自己的身高,知晓他们底细的同事、朋友会反感、看轻他。也就是说,这些材料是有成本的,在没有更强证据的情况下不容否定。依据这样的材料去做判断,出错的几率最小。

什么样的材料损害认知?比如没有证据,却富含以下词汇的材料与论断:目测、差不多、身高估计也就那样、大概这么高……,它们是“饭桌上的八卦用词”,受“主观随意性”影响。喷出这些论断,无需任何成本,不损失任何信誉,因此它们是无效材料。

2.警惕转移话题、人身攻击的倾向。

攻击信任链条与无限质疑的目的,都是转移观众的注意力,让有效材料的效力减弱。

一旦拿出足以证实身高的合影时,质疑者们便开始无限质疑,扯增高鞋、内增高、增高袜、机械拉高、手术增高……保持常识感,要意识到这是精神病人的思维方式,反思自己的知识盲点。

攻击信任链条是另一常见做法。当证人、媒体站出来证实身高时,煽动人身攻击,挖黑材料,让对方退缩或名声变臭。对名人,如林志颖,可拐弯抹角讽刺——韩寒说演员身高都报高3—5cm的(闲谈是无效材料,但他们用起来会觉得很机智),亦可另寻他事报复。对报道,可顾左右而言他,如《纽约客》2011年的专访中提到韩寒高5英尺8英寸(172.7cm)[61],被瑞士某杂志转载为1.72 Meter gross,方舟子解读为“毛高1.72米,瑞士记者果然幽默”——他不懂此处德语gross意为身高。对记者,如新快报女记者在赛车场做求证报道并贴出合影时[62],则可侮辱嘲笑。在粉丝、马甲不停热捧、狂欢之下,人们意识不到这些做法并非有效反驳。他们的注意力被分散了,不再将反方给出的信息纳入认知过程,反思过往的结论,而会轻易无视。

3.仔细审视细节论断。

左图:余力为(左二,170cm) 右图:余力为(左三)与韩寒(右二)[17]

在争论“增高鞋”时,网民翻出了贾樟柯与韩寒穿拖鞋的合影照片,方舟子立刻攻击贾樟柯的身高并认为韩寒身高依然是165cm。此时如果你仔细看,可以发现照片中有导演余力为,他身高170cm。图中隔空画线的方法科学上并不正确,却能让你在不具备相关知识的情况下,发现165cm很可能是错误论断并反思,它是怎么来的呢?

左图:侯孝贤(左,170cm)与贾樟柯 右图:贾樟柯与韩寒。

方舟子用左图论证贾樟柯身高只有160cm,再根据前图贾樟柯与韩寒的合影照片,推断韩寒为165cm。奇怪的是,我们把两张照片放在一起,将贾樟柯的头部放大到高度一致,会发现被他论证为165cm的韩寒,穿着拖鞋侧着身,高于同样侧身的170cm的侯孝贤。

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回顾方舟子原话:

韩粉根据百度资料说贾樟柯身高168,而韩寒明显比贾樟柯高5厘米,所以韩寒身高有173……身高170的侯孝贤也比贾樟柯高半个头……贾樟柯身高应在160左右,韩寒真实身高自己算吧。[3]


注意粗体部分,这是典型的语言陷阱。首先将主语偷换为“韩粉”,推卸“贾樟柯身高160cm”,“韩寒比他高5cm”这类论断的责任。通过叠加错误论断,小谎言便成长为惊人的结论。在每一处,能少说1cm就少说1cm,能少说5cm也绝不含糊。如果这种论断你多信几个,韩寒很快就不足1米5了。结论不能直接给,要让观众接纳污染材料后“自己算”。算还不简单?小学生都会算,160+5=165cm嘛。通过亲自计算,他们会以为该错误论断是自己思考所得,并努力保卫它,而意识不到这是被人灌输的。

质疑者其实还做过实地调查。韩寒有张在松江二中传达室门口的照片可供测量。方舟子介绍说:“今天一大早杭州网友糯夫子从杭州开车到松江二中,赶在韩粉去破坏现场之前,测量了下图所示‘天才’穿增高鞋靠墙拍摄时的高度,得170,与建筑工程标准算出的相符。即‘天才’穿增高鞋的身高为170,推测裸高在165左右”。他们回报的测量结果是170.2cm。如下图标线位置所示:

质疑者们去松江二中按照片测量的结果,红色横线离地170.2cm[60]

他这条微博中充斥着各种恶意攻击、转移话题和语言干扰,如“韩粉破坏现场”等,还有诉诸专业壁垒的胡扯“与建筑工程标准算出相符”等等。它们的目的是分散你的注意力。抓住该材料中唯一的有效信息“横线处离地170.2cm”,简单明确两件事:1.左图是叉腿站立,右图是低头站立,均非直立。2.增高鞋是捏造的,并不存在。你一样可以得出正确的身高。


制定标准,厘清逻辑,冷静理性地分析,你会发现身高一点也不难量。只要筛选出有效材料,用统计方法可量,用高权重单张照片也可量,还可信任第三方尺量。无数种方法均能得出正确结论。上街随便找个中学生问:我想知道某人的大致身高,又不能直接尺量,那怎么办?人家会告诉你:找个身高和他差不多的家伙肩并肩站着一看不就行了?——对!这就是本章所述的方法。

中学生都知道的方法,很多教授学者们为何做不到?因为他们的科学素养极差,又不具备在舆论中分辨材料效力的能力,不停地接纳无效材料;取信跨度极大的分析结果,对质疑者贴出的照片为何有各种角度毫无警惕;缺乏明确稳定的思维方式,思路极易被干扰。

当你学会排除无效材料、语言陷阱与小谎言的干扰,只对有效材料投入足够精力时,就可以集中注意力,细心审查每个定义、论断,用简明的思维方式得出正确结论。

从照片量身高,常见于议论名人的低端论坛。不少网民尤喜用照片分析政治家身高,并为此争辩不休,这源于他们的知识盲点。而知识分子,按理说,学文科的应当能看出问题,学理工科的应当能找出得到正确结论的方法。可现实是,合格的不多。

当前在公共舆论中活跃的很多知识分子,认知能力匮乏,极易上当受骗。被骗后他们还惯于找糟糕的借口。因知识盲点而出错,可归结于误差。自己认知上无能,却责难别人自证不力——你咋不量给我看?他们对舆论传播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喜好夸夸其谈,却不愿身体力行地去现场求证。韩寒并不难找,赛车场、球场等活动地点均早已公示甚至有时间表,几乎每月他都要与无数粉丝合影,身高一比即知。马锐拉讽刺道:“这帮人口口声声出来走两步,别人其实天天都在外面走,而他们除了坐在电脑前两根食指一副键盘泼粪外,什么都不会。”[18]

最后请理解并思考这样一个社会现实:连身高都搞不明白,靠饭桌八卦来判断公共问题的教授、学者们,却在各大媒体上侃侃而谈,分析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问题;大搞伪科学,连左右脚都不分的人,在很多记者眼里,却是“科学与真相的代言人”。


小结

本章主要讲述了信息传播对认知的影响。如何从舆论中筛选有效材料,察觉思维异常,防止在群众运动里被人操纵。

1.被话语权:参与群众运动时,人们误认为自己获得了话语权,言论被周围人所认同和传播,并洋洋自得。其实他们绝大多数是被话语权的对象,信息源被恶意者所操纵,成了攻击别人的工具。

2.无限质疑:任何材料、证人、论断,只要不符合自己的观念,就都不相信,不断提出新的质疑来延续话题。这是一种诡辩。

3.攻击信任链条:谁帮你证明,谁就是“利益集团”。将对手与证人污名化,骚扰其家人、朋友、领导、同事。在这种气氛下难以求真,因为只有信任才有真相。参与者们在群众运动中责任心减退,肆意传播谣言,形成信息污染,获取可靠信息的成本急剧增大。攻击信任链条是基于舆论传播的忽悠手法,当终端观众接触到原始材料时就会失效,因此构陷者会回避现场质证。

4.语言陷阱:语言没有成本,却有魔力,它能误导、干扰人们的思维。摈弃没有成本的主观说辞,防止转移话题与人身攻击,仔细审视每个细节论断,保持简明有效的思维方式,就能避免语言陷阱。

[53] ENZO恩佐 新浪微博

[54] 图片来自 Forensic Image Processing

[55] Single View Metrology cs.cmu.edu/~ph/869/pape

[56] 图片来自 Ames Room

[57] 图片来自 新浪娱乐《吴佩慈敢与韩寒比车技 笑称愿做"香车美人"》

[58] 图片来自 张小耀归来 新浪微博

[59] 图片来自 孙强 新浪微博

[60] 图片来自 腾讯体育 F1赛车十周年

[61] Evan Osnos 《The Han Dynasty》 The New Yorker , July 4th, 2011,

The New Yorker Digital Edition : Jul 04, 2011

[62] 新快报 《韩寒究竟有多高?》

[63] 图片来自 南方周末 《写真:焦点外的韩寒》


* 本图是网络连载时临时加上,在美国版权署注册的原稿中无此图片。

注:由于本书定稿于2013年10月,所以附注里的文章,目前可能已无法在网络上找到,对原始材料感兴趣的读者请参见本书阅读提示。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目录、腰封与阅读提示

编辑于 2017-10-03 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