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priest的最新作品《默读》?

关注者
2,866
被浏览
4,004,290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情之所至,有感而发,仅供交流,谢绝转载。

结合专业知识从互文角度答题。

每个案件用世界名著的人物为名,从沉溺在自卑与自尊中的于连(司汤达《红与黑》),到迷恋娇艳女童的亨伯特(纳博科夫《洛丽塔》),到野心勃勃走向僭主的臣子麦克白(莎士比亚《麦克白》),再到正在更新的反社会分子韦尔霍文斯基(陀氏《群魔》),这样互文的安排增加了案件的辨识度,也使之有更为深重的内涵,让读者比较容易的抓住核心重点,又会期待每个故事的具体发展,同时满足了阅读悬疑作品的窥探欲和好奇心。

《默读》单个案件相对清晰,彼此之间又有逻辑的牵连,三个不同的血案之间有一双看不见的手,这个秘密和“朗读者”又紧密相关。小说中的朗读者通过电台和后来的APP,用朗读名著的方式预告每个大案的案情,从而形成了案件之间的共通。而《朗读者》在现实生活中是柏林洪堡大学法学教授本哈德•施林克的小说作品,女主人公汉娜是被投入监狱的纳粹战犯,因为不愿承认自己不识字而错过了洗脱罪名的机会。男主人公米高少年时与汉娜有一段忘年恋,成年后他成为一名律师,目睹了汉娜被宣判的过程,知晓真相的他选择了缄默,也为日后他为汉娜寄去名著的朗读磁带埋下了伏笔。这里的“朗读者”扮演启迪者的角色,同时也有自己的懦弱和难言之隐,而汉娜身上又是著名的“平庸之恶”的代表,所以我很期待《默读》中最后悬念的揭晓,以及朗读者的身份大白。

至于情感线……真的好甜好甜~喜欢骆队宽厚的担当和怜惜的包容,喜欢费渡经历了惨不忍睹的童年却依然没有失去爱的能力,这对CP最大的共同之处就是他们在红尘之中打滚,都不约而同的保留了一颗最最柔软的心。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希望他们彼此陪伴,永远幸福。也希望角落里的案件最终能够见到光明。这个世界充满恨,也充满爱。杀人永远需要理由,但我相信,爱是不需要理由的。


尽管作者颇为仁慈地选择了具有强烈暗示性的名著人物作为单个案件的名称,但通读全篇,不得不说《默读》真正烧脑,原因不仅仅在于涉案人物众多,更在于每个案件之间的紧密关联——于连、亨伯特、麦克白与韦尔霍文斯基并不是一个个独立的单元,他们合在一起,讲述了一个牵连三代人的、根蔓错综复杂的故事。

而这个大故事的主题就是《基督山伯爵》的主题——是对真相的步步追寻,对往日冤屈的彻底洗血,也是对是非善恶的最终裁决。

埃徳蒙•唐泰斯在这里颇具迷惑性,因为他让我们觉得,复仇者应当代表正义对邪恶的宣判。然而最终的结局告诉我们,这样的命名只不过是作者别有用心的反讽。

小说读到大半的时候,我很好奇朗诵者的身份。直到最后的几个章节,我才后知后觉,在一开始我最需要追问的,应该是作者为什么给这部小说取名叫做“默读”。

从字面意思看,“默读”是“朗诵”的反义词,同为阅读信息方式,“默读”体现出冷静的节制与审慎的反思,“朗诵”则更加偏重于情感的抒发与表达。而通读小说,我们可以发现整个故事其实是三方势力的角逐,分别是邪恶的组织、朗诵者与默读者。当朗诵者对组织展开所谓的热血复仇计划时,默读者就对他们自以为正义的行为进行了拨乱反正,并最终树立了整个故事的价值观。

小说从5月20日花市西区少年被杀案起笔,到这一年的除夕之夜,所有的秘密纷纷水落石出,骆闻舟一路抱着费渡出滨海,历时总共不过大半年。可就在这短短的大半年时间里,以骆闻舟为首的这群年轻人,循着四宗大案牵扯出的“毛线头”逆流而上,硬是将时光拉回到几十年前,勘破了扑朔迷离的“案中案”。为了追忆这段并不似水的年华,同时兼顾办案人员调查取证之艰苦的客观现实,作者必须在讲述过程中采用倒叙、插叙、补叙的种种手法,支离破碎地向读者呈现被遮蔽的真相。在艰难的二次阅读之后,我整理出了一个简单的主线案情时间轴。

1. long long ago,组织逐渐成型。
财力来源:周氏(周雅厚、周峻茂、郑凯风)、魏氏(魏展鸿)、费氏(费承宇)、张氏等财团的大力支持,同时从中获利。
从事勾当:豢养、猥亵、虐杀幼女并抛尸;买凶杀人以达成各种目的;等等。
方式:投资恒安福利院,借助该机构物色优质儿童满足特权阶层的罪恶癖好;通过“光耀基金”洗钱、为杀手发放薪酬,并投资滨海开发区,便于抛尸;为穷凶极恶的通缉犯提供庇护(卢浮宫、“蜂巢”),并将其培养成“利刃”开展杀人行动(如死亡车队)。
注:张春久在恒安福利院长大,曾帮助少女苏慧逃跑未遂,后张不堪院方凌虐,杀死院长并巧妙脱罪;张春龄(儿子张东来,交好费渡;女儿张婷,其未婚夫赵浩昌为“于连”一案的作案人)与张春久并无血缘关系,却在福利院对年幼的张春久照顾有加,两人情同手足,张春龄后成为企业家,转而扶持、利用组织;而张春久一步步成为燕城市公安局局长,为组织提供政治上的庇护。

2. 20多年前,连续发生女童失踪(并被害)案件,组织开始为人觉察。
案件调查人之一:杨正锋(骆闻舟、陶然师父),也是最早揭开黑幕冰山一角的人。
受害者之一:郭菲(父亲郭恒杀死吴广川,却忽视了另一涉案人苏筱岚)
涉案人员:苏慧(在恒安福利院长大,曾被周雅厚豢养,后与郑凯风、张氏兄弟关系密切)、苏筱岚(苏慧女儿,帮助母亲拐骗少女,女儿苏落盏为“亨伯特”一案的中心人物)、吴广川(苏筱岚时期的嫖客)、许文超(与苏落盏关系密切,后以“清洁工”的身份出现在“亨伯特”一案中)等。

3. 14年前,发生“327”国道案,马路杀手卢国盛(后出现在“韦尔霍文斯基”一案中)在逃。顾钊追查该案时发现了组织的冰山一角,企图进一步深入时却被信任的搭档及“老大哥”张春久背叛,死于卢浮宫(组织豢养通缉犯的窝点,费承宇出资,张春龄实建)的一场大火,并遭线人污蔑(组织指使),致使顾钊死后背负污名。

4. 13年前(顾钊出事后第二年),市局联合燕公大展开第一次“画册计划”,表面上是利用最新的心理画像侦破疑难悬案,实际上却为范思远打入市局、启动复仇计划创造了条件。
灵魂人物:燕公大教授范思远(学生顾钊)
参与者:张春久、潘云腾、杨正锋、陆有良等参与“327”国道案的一线刑警,顾钊昔日伙伴。
背后人物:费承宇
“画册计划”中包含若干“不圆满”的案件,嫌疑人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定罪,然而这些嫌疑人先后死亡,方式与其犯罪方式及其相似。后证实为范思远所为,范在被追捕过程中跳海失踪,第一次“画册计划”至此宣告结束。
借此,范思远建立了“朗诵者”的队伍,扮演“义务警察”的角色,不顾一切对犯罪者以牙还牙地展开报复,而队伍的成员都有含冤未雪的家人,范思远利用他们刻骨铭心的仇恨将其异化(或物化),使其成为复仇的工具。
同时,范思远利用“通缉犯”的身份骗取张春久的信任,从而打入组织,安插“钉子”;并与费承宇合作,名义上“帮助”费承宇打垮张氏与周氏,使其独自操控组织,实际上是为了分化瓦解整个组织。
范思远之所以“走火入魔”,极有可能是出自对顾钊的爱,他要为顾钊复仇。
事后,潘云腾心灰意冷,离开市局,进入燕公大做学术,是费渡心理医生白老师的爱人,后来成为费渡硕士研究生导师。

5. 7年前,费渡母亲自杀,骆闻舟、陶然、费渡初遇。母亲、陶然、骆闻舟是费渡生命里最重要的三束光,分别代表亲情、友情和爱情,费渡没有“长歪”,源自他内心固有的善,更源自这三个人对他毫无保留的关爱。

6. 3年前,杨正锋受范思远引导,追查顾钊一案,被张春久背叛后遇害,其妻子傅佳慧、女儿杨欣加入“朗诵者”队伍。
范思远通过午夜FM88.6频道的“零度读书”栏目向杨正锋传递案情信息,方式是以“朗诵者”的名字向听众们分享名著片段,从而影射现实;杨正锋死前将这一频道信息留给陶然;后面几个案件的名称也是来源于“朗诵者”的朗读。
同年,费承宇车祸成为植物人(被同伙加害),费渡接手费氏集团,同时竭力调查真相,试图毁灭组织。

7. 故事起点,花市西区少年被杀案调查过程中,范思远以为顾钊洗冤为名,促使潘云腾举报王洪亮、张春久,启动第二次“画册计划”。“朗诵者”们在范思远的领导下推波助澜,既促使罪恶浮上水面,又滋生了新的罪恶(在“韦尔霍文斯基”一案中,“向沙托夫问好”教唆魏文川犯罪;“朗诵者”利用董晓晴杀周怀瑾,最后错杀周怀信;杨欣枪杀小武;等等)。

逆向时间上的主线故事大致如上,再往后就是正向时间上的叙事。前四个案件中,暴露在明面上的是“默读者”们,也就是匡扶正义的骆闻舟们,他们的一举一动读者一览无余;同时组织半遮半掩地从表层案件中浮现出来;最隐蔽的则是“朗诵者”的身份,这是作者最后的“包袱”,抖出的时候就是故事的大高潮。

priest作品的情节一向精彩,但是尤其让我感动的是作者从始至终的社会担当。这份担当在文笔尚且稚嫩的《七爷》里就已初现端倪——历经轮回沧桑的景北渊宁愿送走深爱的乌溪,也要留守都城保卫家国;较为成熟的版本则是《杀破狼》中的“临渊之道”——“倘若天下安乐,我等愿渔樵耕读,江湖浪迹。倘若盛世将倾,深渊在侧,我辈当万死以赴。”priest坚决反对“水漫金山”的任性,她笔下的爱情也是林觉民式的爱情。所以韩木椿必须惩罚童如(《六爻》)、赵云澜宁死也要约束沈巍(《镇魂》),而《默读》中范思远的罪恶,就在于他将个人情感凌驾于无辜者的生命权之上,这就触及了最起码的道德底线。

《默读》也是一个关于创伤的故事,费渡的创伤不必多说。骆闻舟、陶然的创伤是师父杨正锋的牺牲,肖海洋的创伤是“父亲”顾钊的惨死。每个“朗诵者”都有自己的创伤,甚至一部分的组织成员、犯罪分子也有自己的创伤。这个世界有着无法消除的贪婪与欲念,所以人们活着,就难免会受伤。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力量去对抗邪恶,打败邪恶,但更重要的就是不要被创伤吞噬掉自己的善,“坏嘎嘎都是由好人削成的”,不要让心变冷、变硬,让自己在复仇的过程中变成自己曾经最恨的那一类人。

这个时候就觉得骆闻舟是那么好那么好的一个人,撑得开天地,暖的了人心。这么曲折的文章能够读到最后,情节精彩占四分之一,三观奇正占四分之一,剩下的一半是因为舍不得丢下这写可爱的人物,从故事的主角到配角,个个都是典型的“圆形人物”,立体丰满。甚至陆嘉、周怀瑾、小武这些寥寥几笔勾勒出的边缘角色,他们在某个瞬间展露出的人性光芒,也总能让我热泪盈眶。

年轻真好,容易感动,会花几个月的时间追一篇文,在图书馆自习到十一点就准时打开手机,追完之后还兴致勃勃地回顾前情写长长的书评,写完之后会幻想,要是能在现实生活中遇见骆闻舟、费渡,遇见陶然、二郎、小眼镜,遇见“自行车侠”顾钊,该有多好,真想和他们做朋友啊。

即使不能实现,那也没关系。

起码我还可以养只像骆一锅那样的猫。

有关Priest的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