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赤货币化是撒旦还是上帝吗?

财赤货币化是撒旦还是上帝吗?

财赤货币化,简单而言就是“财政花钱、央行印钱”,财政政策加大刺激经济的力度,所产生的赤字通过国债填补,所发国债由央行直接购买。学术圈对于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最大反驳是,为货币超发大开绿灯,令政府预算更缺少制约,最终制造出高通货膨胀。


财赤货币化的背后,是三十年前诞生的现代货币理论MMT,该理论认为只要通货膨胀不明显,多发行货币市场是可以吸收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本来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彼此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如果财政施策的效果比货币政策更理想,那么央行就应该充当财政赤字的买单者。


货币政策支持财政政策和财赤货币化之间不能画上等号。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货币政策支持财政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满足货币政策目标的同时,有条件地配合财政政策。例如,中央银行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以此投放货币流动性,帮助财政融资;再如中央银行的货币工具中,有些以国债为抵押品,通过调节这些货币工具的使用规模,可以间接调控金融市场对国债需求;央行压低市场利率,降低财政融资的成本,等等。


而财政赤字货币化,特指的是中央银行在上述业务开展的同时,进一步发展为在一级市场直接购买国债、或者政府向中央银行透支,或者以零利率发行永续国债,等等。


两者区别在于货币政策支持财政政策属于宏观经济调控的常规政策,其围绕的核心点是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前提是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财赤货币化常常出现在危机应对之中,其直接目标是不受限制地提供财政融资,其实质是财政政策无偿占用货币政策资源,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基本丧失,对经济体具有系统性的危害。因此财政赤字货币化在绝大多数国家都为法律所禁止。


(说人话)

财赤货币化走向极端,央行和财政部属于政府部门,一个发债一个直接印银纸买债,相当于“左手倒右手”,既没有债权债务关系,也脱离了市场定价。


财赤货币化的本质是政府直接从央行拿钱,拿钱的方式可以是通过国债在一级市场融资,也可能是直接透支,并且是零利率。从字面上理解,“化”字代表的是一种长期趋势。也就是说,只有形成趋势性的财政向央行直接拿钱行为才可以被认定为财政赤字货币化。


一旦财赤货币化趋势形成,财政融资就基本上是“无成本”的。因为既然政府可以直接从中央银行拿钱,没有偿还的约束,那还有什么必要付息呢?因此,往往通过“借新还旧”、有期限债务转化成永续债、让中央银行核销等方式逃避债务偿还,最终实现“无成本”。然而,这看似无成本的操作,实际上却是以通胀或资产价格猛涨的方式,让整个社会来为财赤货币化行为买单。


理论上,危机消耗财政资源,财政资源不足由赤字来补,赤字刺激经济恢复,经济好转后再弥补过去的赤字。但经济增长本就处于下行周期,同时危机频发,从上一次危机中走出来的经济可能刚刚好转,还未来得及弥补上次的赤字,就形成了“旧债还未还完又欠新债”,最后只能“借更大的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使得经济体一再无奈地拖着越来越重的公共债务负担前行。


据IMF估计,疫情过去之后,发达国家公共债务占GDP之比可能从105%提高到122%,美国财政赤字规模将达到GDP的15%,抑或更高。


危机时期,政府需要权衡的是到底道德风险重要还是经济稳定重要?而在大多数场合,政府毫无疑问地会选择后者。同时,上世纪金本位制度的彻底瓦解也为政府“无限度印钞”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纸币本位下货币政策改以通货膨胀为锚,极大地便利了货币的扩张。而巧的是,近年来发生的危机中,通货膨胀都较为稳定,已有证据表明大量流动性进入资产领域,导致资产泡沫。


“功能财政+通胀稳定”使得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推崇现代货币理论。当前,全球范围的各国央行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以应对危机,然而对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而言,其危机可能是常态化的,这就使得美联储、欧央行、日本央行等都开始考虑无限的量化宽松政策,并已经走在了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路上。

然而,MMT理论始终没有解决“量化退出”问题,理论上退出的路径有两条,一是通过高通胀,但这会激起民众的不满;二是通过推高资产价格,而这又会进一步拉大收入分配不公,导致市场大幅震荡,可能重演次贷危机。


我曾经借香港海洋公园这个案例,分析当下环球的公共财政哲学:


从香港海洋公园财困观全球公共理财哲学 - Miss RedbeanFan的文章 - 知乎


截止5月,美联储在过去两半月,增印了70%货币。因经济衰退政府税收骤减,钜额的纾困预算完全仰赖新发行的政府公债来支应,俗称Helicopter Money。


美国并不是单一国家这样做,不少国家的中央银行经由扩大资产负债表,协助财政部大量举债,来达到减缓经济衰退冲击,在此次新冠肺炎的经济衰退中成为各国救市方案的主流,虽然各国央行都宣称是一次性的救急措施,实际上已成通案,放出来的水不可能再恢复、缩减至瘟疫爆发前的资产负债表水准了。


当然,大洪水虽然令万众惊恐,但是灾难似乎不如想像中致命,至少金融市场获得了充分的流动性,企业破产没有预期中的严重,各国失业率虽然严重,政府迅速扩大财政赤字,央行连夜印发的钞票让各国失业人口仍能平安度日,而美国联准会狂印美钞,没有引发贬值风暴,美元汇率指数依旧坚挺,而且全球物价仍然平稳。


MMT理论率先由日本推行的,日本银行是最早推出零利率,也最早启动央行购债、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先行者,及至今年3月底的财政年度,日本央行持有国债的余额达到485.9兆日圆,大约是国债余额1,056兆日圆的46%,另外透过ETF的形式也已经持有三成的日本上市公司股票,日本银行资产负债表在2018年5月就已经超过GDP的100%。


美国和日本比起来,还有膨胀空间。


这种结果并非每个国家能做到毕竟美元,日圆以及英镑等都是强大的国际货币。如果发展中国家照办煮碗,但自己的货币并非国际化货币,这样搞一搞,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委内瑞拉或者津巴布韦,又或者最近的阿根廷。

我们国家适合“财赤货币化”吗?


适不适合不是我们说了算,最后如何做我们不能改变,这次两会期间,不少经济学家对于“财政赤字货币化”进行激烈讨论。在财政体系的人士看来,当前经济的环境恶化,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具有合理性,可以通过央行以零利率来认购特别国债的方式,适度实现财赤货币化,以缓解当前的财政困难。


欧美日都能干,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为啥不?


央行派人士坚决反对,认为“财赤货币化”这个口子一旦放开,相当于从根本上就放弃了对政府财政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最终很可能出现恶性通胀和货币危机。按照网路的说法,一边是央妈,主管印钱的;一边是财爸,是主管花钱的。

就我看完两边的论点以及一些实例,认为当下困境,实施“财赤货币化”只会让困境上锁,原因主要有三:


1.借钱和印钱只差一个字,但有天渊之别。如果政府是通过向市场发债借钱, 那么他借的钱是要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所以这个还本付息的压力就是对政府的负债,也就是政府赤字天然的一个硬性的约束。那么他要求政府尽量的少借钱,节约开支,好好发展经济来增加税收,改善财政状况,这个约束是有积极作用的。


否则,如果没有这个约束,政府可以不努力就有钱花,可以无节制地找央行印钱来过日子,那么政府就失去了控制。就算不好好搞经济,不好好工作,他都有钱花,找央行印钱,那官员、政府凭什么还要那么努力的去工作?这样,货币发行就失去了控制。


2.通胀肆掠,民不聊生。货币长期超发导致严重通胀,就算不通胀,资产价格亦会迅速飙升,最明显的资产泡沫是房地产和股票。这些资产泡沫,它会严重的挤出实体经济,并引发金融风险。津巴布韦和委内瑞拉就是好例子,没有不会破的泡沫,只是迟早问题。


3.货币贬值。我们国家这些年,货币发行和通货膨胀,以及货币贬值的速度都已经非常之快,但和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比还是小意思。那个时候我们的货币还没有外汇或者黄金作为抵押,在没有锚的前提下,仅仅依靠没有价值的国债作为抵押品,所以货币发行就没一个度。只要政府缺钱,央行就给他印钱。

1979年, M2是1555亿,从1984年到1990年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就开始进入快车道。到此,几乎每年的M2的增速都在20%以上,尤其是1984年和1986年M2甚至达到了39%和31%,可以说是天量,这样的结果就是出现了几次超大通货膨胀。1988年的通货膨胀就达到了18.8%,1994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24.1%。


货币超发就是因为财赤货币化,央行和财政部不分家,政府缺钱就让央行印钱,买自己的国债,还不上利息也找央行印钱,最终的结果就是钞票印的太多,钞票背后的抵押物国债就没有了信用,所以货币就会贬值,通货膨胀就会越来越严重,物价飙涨。


那个时候美元黑市价与牌面价相差很远,投机倒把盛行。后来“中央银行法”推出,央行与政府财政才正式分手。


这部法律规定央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也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提供贷款,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贷款。所以按照这些规定,现在要求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说法其实都是违规的。


目前为止,央行持有的国债规模也仅仅只有1.5万亿左右,不算高。


朱镕基在1994年推出的这部法律,让中国与国债脱钩,与美元挂勾,让人民币一贬到位,结束无锚印钞年代。随后才让外资有信心投资,开启之后长达30年经济腾飞,也是经济稳定的定海神针。

中国是以外汇作为抵押品,1993年中国的央行的外汇占款,占总资产的比例仅10.5%。此后,伴随外贸出口暴增,外汇占比持续攀升。到了2013年12月达到高峰83.29%。相当于以外汇为锚发行的人民币占了80.3%,此后外汇占款迅速下降,到今年3月份外汇占款大约21.2万亿人民币,占总资产58%。


在这一点上,我国央行与美联储是不一样的。


外汇是央行最主要的资产,人民币主要依托美元资产来发行,美元则主要依托美债来发行。人民币的信用可以说是依托于美元及美国的国债的信用上,和他们捆绑在一起。有人建议央行通过发国债或特别债来置换美元资产,逐步去美元化。但这个做法目前来讲比较危险。


货币的信用是靠最稳定的、最可信的资产。什么资产最稳定?目前来说就是美元、美债,它们都是矮子中的高个子,这主要决定于美国的国债信用,决定于美元在世界外汇储备和结算中的霸主地位,目前来看没有哪种货币能挑战他的这两种地位。所以,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央行,都以1美元作为主要资产来发行货币。如果像美联储一样,新兴国家去美元化,用国债的发行货币,那么本币可能面临着崩盘的危机。

2014年俄罗斯就曾尝试去美元化,当年11月份,俄罗斯就放弃了汇率管制,通过增持黄金来去美元化,结果这几年来卢布汇率一泻千里,可以说就是一个去美元化非常失败的例子。


国家在2014年,外汇储备最高峰时亦曾被动去美元化,结果亦引致一系列问题,结果买了很多垃圾债,但详细就不讲了。如今,我国M2已经达到210万亿,是美元和欧元的总和,相当于200%GDP。如果央行敞开收购债券,货币洪水滔天冲向市场,资产价格和通胀都受不了,如果不买国债,市场就筹不到钱,那么基础投资建设、经济增长都泡汤了,所以这就是两难状况。

综上所述,再次呼应为何“财赤货币化”可能会导致一些国家出现严重危机,而有些国家却能吃得消。以债为锚也不是不行,美元的信用支撑也是美国的国债,人民币以美元为信用依据,事实上也是借美国的国债来为自己的信用做担保。所以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国债能不能货币化,而是在于你的国债能不能像人家的国债那样来守信用,保证足够的刚性兑付。

发布于 2020-05-26 22:52